杜 鵑 啼 血 / 包 拯 鐵 面 無 私

杜鵑啼血

相傳周末蜀王杜宇,號望帝,失國而死,其魄化為杜鵑,日夜悲啼,淚盡繼以血,哀鳴而終
。後以杜鵑啼血比喻哀傷至極。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民間傳說中,杜宇是治水的英雄。他得到仙人的指點和幫助,懲罰了發洪水害人的惡龍,解
救了正直善良的龍妹。龍妹幫助杜宇平治洪水,拯救了平原上的受難百姓。人民因為杜宇治
水有功,便擁戴他做了國君﹔龍妹也同他結為夫婦。

杜宇手下有個臣子,原是他先前打獵時的伴當。他妒羡杜宇,陰謀篡奪王位,再把美麗的龍
妹据為已有。他同惡龍定下計謀,要將杜宇騙上山后禁閉起來。這個壞人依計行事,向社宇
說惡龍已經痛悔前非,愿意和杜宇夫婦和解,請他倆一道上山好當面認罪。龍妹机警,認為
哥哥心眼最壞,萬不能去上他的當。杜宇忠厚,愿意雙方講和,并希望將來能借助龍兄之力
消除旱災。他不顧龍妹的勸阻,竟單獨一人上山。

杜宇一到山上,便被惡龍關進鐵籠,從此失去自由。他痛恨惡龍的狡猾殘暴,悔恨自己不聽
龍妹的忠告,怀想人民,思念愛妻,竟在籠中悒郁而死。死后他的靈魂化作一衹小鳥,直向
故國飛去。被壞人幽囚在深宮,日夜愁緒滿怀,思念丈夫的龍妹,忽見有小鳥飛來,繞著她
悲啼“歸汶陽,歸汶陽”,斷定是丈夫的冤魂無疑,于是傷心痛哭。最后龍妹悲傷過度,也
死去了。她的靈魂也化為一衹小鳥,和原來那衹小鳥雙雙飛去。

在民間傳說中,杜宇死后仍然有益于人民。每年春天農忙,杜宇魂化的小鳥就飛來田間一聲
聲地鳴叫,催農夫播种、插秧。人們把這种小鳥叫做杜宇、杜鵑,或者又叫催耕鳥,催工鳥
。現在,人們又稱杜鵑為“布谷”。

杜宇魂魄化為杜鵑,悲啼不已,可能是前人因為聽得杜鵑鳴聲凄苦,臆想出來的故事。由于
哀啼聲切,加上鳥嘴呈現紅色,舊時又有杜鵑泣血的傳聞。至于杜鵑催耕,衹是一种物候現
象,可稱之為“大自然的語言”。


包拯鐵面無私

范仲淹的新政失敗以后,北宋的朝政越來越腐敗,特別是在京城開封府,權貴大臣貪污受賄
的風氣十分嚴重﹔一些皇親國戚更是肆無忌憚,不把國法放在眼里。后來,開封府來了個新
任知府包拯,這種情況才有了點改變。

包拯是廬州合肥人,早年做過天長縣(今安徽天長)的縣令。有一次,縣里發生一個案件,
有個農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來,發現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著血,掰開牛嘴一
看,原來牛的舌頭被人割掉了。這個農民又氣又心痛,就趕到縣衙門告狀,要求包拯為他查
究割牛舌的人。

這個無頭案該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狀的農民說:“你先別聲張,回去把你
家的牛宰了再說。”

農民本來舍不得宰耕牛,按當時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來,割掉了舌頭的
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來,縣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農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殺掉了。第二天,天長縣衙門里就有人來告發那農民私宰耕牛。

包拯問明情況,立刻沉下臉,吆喝一聲說:“好大膽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頭,反倒
來告人私宰耕牛?”

那個家伙一聽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頭,老老實實供認是他干的。

原來,割牛舌的人跟那個農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發牛主人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審案的名聲就傳開了。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個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雜稅,清理了一些冤案。后來,他
被調到京城做諫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議。宋仁宗正想整頓一下開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調任
開封府知府。

開封府是皇親國戚、豪門權貴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個當這差使,免不了跟權貴通關節
,接受賄賂。包拯上任以后,決心把這種腐敗的風氣整頓一下。

按照宋朝的規矩,誰要到衙門告狀,先得托人寫狀子,還得通過衙門小吏傳遞給知府。一些
訟師惡棍,就趁機敲榨勒索。包拯破了這條規矩,老百姓要訴冤告狀,可以到府衙門前擊鼓
。鼓聲一響,府衙門就大開正門,讓百姓直接上堂控告。這樣一來,衙門的小吏要想做手腳
也不敢了。

有一年,開封發大水,那里一條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調查,河道阻塞的
原因是有些宦官、權貴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園、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這些園
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個權貴不肯拆除。開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還強詞奪理,拿
出一張地契,硬說那塊地是他的產業。包拯詳細一檢查,發現地契是那個權貴自己偽造的。
包拯十分生氣,勒令那人拆掉花園,還寫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發。那人一看事情鬧大,要
是仁宗真的追究起來,也沒有他的好處,只好乖乖地把花園拆了。

一些權貴聽到包拯執法嚴明,都嚇得不敢為非作歹。有個權貴想通關節,打算送點什么禮物
給包拯,旁人提醒他,別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潔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來在端州(今廣東肇
慶)做過官。端州出產的硯台,是當地的特產。皇宮規定,端州官員每年要進貢一批端硯到
內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進貢的機會,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貪污一批,去討好那些
權貴大臣。搜刮去的端硯比進貢的要多出几十倍。

后來,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間征收端硯,除了進貢朝廷的以外,連一塊都不增加。直到他離
開端州,從沒有私自要過一塊端硯。那權貴聽了,知道沒有空子好鑽,也只好罷休。后來開
封府的男女老少,沒有人不知道包拯是個大清官。民間流傳著兩句歌謠:“關節不到,有閻
羅、包老。”(“閻羅”是傳說里管地獄的神。)

包拯對親戚朋友也十分嚴格。有的親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點也不照顧。日子一久,親戚
朋友知道他的脾氣,也不敢再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為樞密副
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樣十分朴素,跟普通百姓一樣。過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
留下了一份遺囑說:后代子孫做了官,如果犯了貪污罪,不許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許葬
在咱包家的墳地上。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們的贊揚,在他死后,人們也把他當作清官的典型
,尊稱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龍圖”(包拯得過天章閣待制、尤圖閣學士
的官銜)民間流傳著許多包公鐵面無私、打擊權貴的故事,還編成包公辦案的戲曲和小說。
雖然其中大都是虛構的傳說,但是也反映了人們對清官的敬慕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