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大戰以后,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屯兵新野(今河南新 野縣)。 劉備在荊州住了几年,劉表一直把他當上等賓客來招待。但是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 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心里總是悶悶不樂。 有一次,他摸摸自己的大腿,心里有了感觸,流下了眼淚。劉表發現了,就問他遇到什么不 快活的事。B備說:“沒什么!以前我經常打仗,每天不離開馬鞍,大腿上的肉很結實。現 在在這兒過著清閑生活,大腿的肉又長肥了。看看日子像流水般地過去,人都快老了,還干 不了什么大事業,想起來就感到難過。” 劉表安慰了他一陣。但是劉備心里總在考慮著長遠的打算。為了這個,他想尋找個好助手。 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 司馬徽(?–208)東漢末穎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字德操。善於知人,有“水鏡”之稱。 長期居荊州,後劉琮以荊州降曹操,司馬徽為曹操所得,不久病死。 司馬徽很客氣地接待劉備,問他的來意。 劉備說:“不瞞先生說,我是專誠來向您請教天下大勢的。”司馬徽聽了,呵呵大笑起來, 說:“像我這樣平凡的人,懂得什么天下大勢。要談天下大勢,得靠有才能的俊杰。” 劉備央求他指點說:“往哪里去找這樣的俊杰呢?”司馬徽說:“這一帶有臥龍,還有鳳雛 (音chu),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 劉備急著問臥龍、鳳雛是誰,司馬徽告訴他:臥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字 士元。 諸葛亮(181—234),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自幼失去父母,由叔父撫養成人。十 餘歲時,隨叔父南遷豫章,不久前往襄陽。叔父病逝後,隱居襄陽附近的隆中,躬耕壟畝, 自比管仲、樂毅,人稱“臥龍”。 諸葛亮小時候曾拜水鏡先生為師。有一天,水鏡先生對學生說:「從現在起到午時三刻,誰 能得到我的允許走出水鏡莊,誰就可以出師。」別的同學使盡辦法,都未能說服老師讓他們 離開。諸葛亮走到老師面前說:「你故意出難題害我們,我不當你的學生了,快把三年來的 學費還給我!」老師見諸葛亮如此無禮放肆,十分生氣,馬上命人把他趕出水鏡莊。 諸葛亮一出莊子便大笑起來,他跑回學堂,跪在老師面前說:「我剛才是為了走出莊子,才 出言不遜的,請老師罰我吧。」老師這才恍然大悟,馬上轉怒為笑,讓他出師了。諸葛亮長 大後更成為著名的謀略家。 劉備向同馬徽道了謝,回到新野。正好有一個讀書人來見他。劉備一看他舉止大方,以為他 不是臥龍,就是鳳雛,熱情地接待了他。 經過一番談話,才知道這個人名叫徐庶,也是當地一位名士,因為聽到劉備正在招請人才, 特地來投奔他。 劉備很高興,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 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臥龍,將軍是不是愿意見見他呢?” 劉備從徐庶那里知道了諸葛亮的情況。原來諸葛亮不是本地人,他的老家在琅琊郡陽都縣( 今山東沂水縣南)。他少年的時候,父親死了。他叔父諸葛玄跟劉表是朋友,就帶著他到荊 州來。不久,他叔父也死了,他就在隆中(今湖北襄陽西)定居下來,搭個茅屋,一面耕地 種庄稼,一面讀書。那時,他年紀只有二十七歲,但是學問淵博,見識丰富,朋友們都很欽 佩他,他也常常把自己比做古時候的管仲、樂毅。但是他看到天下亂紛紛,當地的劉表也不 是能用人才的人,所以他寧愿隱居在隆中,過著他恬淡的生活。 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 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一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 劉備先后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 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 諸葛亮得知劉備要來拜訪他,故意躲開。劉備到了那里,扑了個空。 跟劉備一起去的關羽、張飛都感到不耐煩。但是劉備卻記住徐庶的話,耐著性子去請,一次 見不到,第二次再去﹔兩次不見,第三次又去請他。 諸葛亮終于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劉備。 劉備把關羽、張飛留在外面,自己跟著諸葛亮進了屋子。趁屋里沒有人的時候,劉備坦率地 說:“如今漢室衰落,大權落在奸臣手里。我自己知道能力差,卻很想挽回這個局面,只是 想不出好辦法。所以特地來請先生指點。”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 已經戰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 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 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陝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 ,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 “天府之國”,可是那里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 最后,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后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占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 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 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 劉備聽著聽著,不禁打心眼里欽佩眼前這個青年人,說:“先生的話真是開了我的竅。我一 定照您的意見干。現在就請您一起下山吧。”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熱情誠懇,也就高高興興跟著劉備到新野去了。后來,人們把這件事稱 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 打那以后,劉備把諸葛亮當老師對待,諸葛亮也把劉備當作自己的主人。兩人越來越親密。 關羽和張飛看在眼里,心里很不高興,背后直嘀咕。他們認為諸葛亮年紀輕輕,未必有多大 能耐,怪劉備把他看得太高了。 劉備向他們解釋說:“我有了孔明先生,就像魚得到水一樣。以后可不許你們亂發議論。” 關羽、張飛聽了劉備的話,才沒有話說。 諸葛亮自此出山,輔佐劉備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業。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修整 法度,平定南中,北伐曹魏,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第五次北伐時,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郿 縣西南)。諸葛亮忠貞不渝、勤政清廉、公正不阿、鞠躬盡瘁,其道德風範和光輝業績一直 為後人所景仰和傳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