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是《二十四孝》故事的孝子之一。因賣身葬父而受世人傳頌。他的生平有不少傳奇故事
。經常被改編成民間戲曲,如《仙姬送子》,《天仙配》皆講述董永與七仙女的「送子」故
事。
董尚得子
傳說漢朝時,博興縣的董家庄有個叫董尚的庄稼人。夫妻倆男耕女織,和和睦睦地過日子。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兩人婚后十多年了,一直沒有孩子。夫妻倆盼子心切,每月的初一
、十五和逢年過節,妻子就跑到村外的廟里去求"送子娘娘"。
董尚四十歲這年,一天夜里,妻子做了一個夢。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用一根紅繩拴著一
個胖小子來到她家。
| 
孝子董永
|
老太太對她說:"你夫妻二人心地善良,又那么虔誠地求我。可你們命中不應有孩子,看在
你倆的好心,我把泰山奶奶守門的童子拴來了。這孩子命中吃苦受累,你倆看著兒子長大成
人。"說完,把紅繩遞給她,轉身走了。妻子歡喜得不得了,把孩子緊緊地摟在怀里,好象
一松手孩子就飛了。當她從夢中醒來后嘴角還挂著笑。妻子赶忙把丈夫叫醒,跟他說自己剛
做的夢。說來也怪,丈夫也做了一個同樣的夢。過了不几天,妻子真的有喜了。又過了十個
月,妻子真生了一個白胖小子。
中年得子,兩口子比啥事都高興,別人也為他家高興。孩子滿月這一天,親朋好友都來賀喜
。灑席上,董尚求賀喜的人們給孩子起名。有一位喝過不少墨水的人,是董家的一個遠房親
戚。衹見他擰眉閉目想了一陣,搖頭晃腦沖董尚和在坐的人們說:"諸位高朋,董兄中年得
其貴子,實乃大喜。為了使董家人財兩旺,世代傳承,我給孩子取一'永'字。'永'者,久也
,乃永世不衰之意也!"說完,沖四周抱了抱拳,躬身道:"獻丑了,請指教!"
賀喜的人聽這個人有學問,說得有鼻子有眼,且大吉大利,都拍手稱好。這樣,董尚就給孩
子取名"董永"了。董家添了人口,也添了喜气。兩口子守著一個白胖小子,日子過得更有滋
味兒了。
董永在爹娘的看護下,一天天長大了。董尚是庄戶人,衹知道做營生,斗大的字認不了半口
袋。可他有心計,請來先生教董永讀書認字,想讓兒子出人頭地。董永天生聰明,老師教的
書,他學一遍就會。不到一年,老師肚子里的墨水都倒干凈了。這樣,董尚衹好四處再給兒
子請老師。董永知書識禮,尊老愛幼,人們都說董家祖墳占了風水寶地。這一輩子出了董永
這么個好孩子。人們說的不假,董永長大以后,真的光宗耀祖,成了遠近聞名的孝子。
董永定親
在博興縣,從很早以前就形成了這樣一個習慣:賣豆油的不用稱,都用葫蘆量著賣。時至今
日,仍有很多祖傳的小油房用葫蘆賣油。說起來,這個習慣和董永定親還有關系呢。
董家庄南十多里處,有一個很大的湖,叫馬踏湖。馬踏湖邊有一個張家庄,張家庄有個張老
漢。張老漢這年五十多歲,家有几間好屋,种著几畝肥地,小日子過得吃不愁、穿不愁。張
老漢啥都順心就是有一件事讓老兩口子不如意:他們膝下無子,老來無人接續香火。
|
|
他們一生衹養了一個閨女,名叫張月蓮。張月蓮十八歲這年,已長得細皮嫩肉,模樣就象馬
踏湖里挂著露珠兒的荷花。人俊了出名,花香了招蜂,三里五村的人都知道張老漢家有個如
花似玉的俊閨女。有錢有地的人家,硬著頭皮來碰運气,全碰了軟釘子回去。家里啥東西沒
有的窮小伙子們,沒有勇气邁進張老漢家的門檻,就有事沒事地在大門外轉悠,盼著能有幸
看張月蓮一眼,飽飽眼福兒。張家門庭若市,媒人一個接一個。這個還沒走,那個早在門外
等著了,鬧得一家人吃飯都吃不穩。說起來也真叫人不明白,那么多的好人家,都掉下架子
前來求親,也有很多好小伙子上門巴結,可是張老漢卻一一搖關不答應。
閨女大了不可留,留來留去結冤仇。這么大的閨女了,不快找個婆家嫁出門,留在家里做啥
昵?人嘴兩層皮,七嘴八舌,說啥的也有。有的當面勸說張老漢,有的背后指脊梁。不管外
人說啥,張老漢都當沒聽見。張老漢的老伴沉不住气了,一天,她勸張老漢說:"她爹,說
媒的這么多,挑一家好的給孩子訂下,也去了咱的心事。可你哪一家也不應,心里到底打的
啥譜呀?"張老漢半天才嘆著气說:"你一個婦道人家,頭發長,見識短。咱老來無子,就指
望閨女給咱養老送終。常言說:好閨女不如好女婿。眼下這些來提親的,都是圖咱孩子模樣
兒好,媒人說媒,也是撿好聽的說。可閨女過門就成了人家的人了,到時還認得咱嗎?我不
應親,有我的主意。我想找一個好心腸的女婿,咱老來也有個指望。"
話不說不明,老伴兒聽老漢說的在理,就不埋怨了。她衹是說:"你得早打譜呀,這樣等能
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好女婿。"張老漢笑著說:"你放心,這几天我已想出一個主意,咱破些
財,保証能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好女婿。"
第二天,張老漢從鄰村的油房里買了好几擔油。妻子見了很是吃惊,問他買那么多油做啥,
他衹是笑。衹見張老漢找出一身爛衣服穿上,拿了一個油葫蘆,挑著一擔油賣去了。
張老漢挑著一擔油,走街串巷,一路走一路吆喝著賣。來人買油了,他用葫蘆量著賣。他的
油葫蘆一下盛半斤,可人家買兩下時,就算成四兩。人們看他不會算帳,都來買他的油,買
了就走,頭也不敢回,生怕他算過帳來要錢。張老漢起早貪黑賣了十多天油,吃苦受累不說
,還賠了好多錢。老伴不知他為啥做起了買賣,也不知賺錢還是賠錢,問他時他啥也不說。
老伴害怕了,想他是中了啥邪气,就請來神婆給他跳神治邪病。張老漢气得直翻白眼,可以
不好說別的,衹是臉上的笑模樣沒有了。他一天到晚一聲也不吭,低著頭去做那賠本的買賣
。
這一天,張老漢挑著油擔子來到董家庄。董永的娘聽見有人賣油,可巧家里沒油了,但做飯
脫不幵身,就叫董永拿了油壇子去買油。董永接過油壇子來到街上,張老漢頭也不抬,接過
油壇子,按老賣法給董永打了油。董永接過油壇子,算了算帳,對老漢說:"老伯,你算錯
帳了。你這葫蘆一下子是半斤,兩下應該是一斤。可你兩下說是四兩,這樣做買賣几天不做
窮了嗎?"
張老漢一聽愣了,雖說他這几天就是找這樣好心腸的人,眼下真找到了倒有几分不相信了。
他從頭到腳細細打量了董永一陣,笑著說:"你真是個孩子,這么傻呀,我多給你打油,少
要錢,你不愿意嗎?"董永也沖張老漢笑了笑,一本正經地說:"老伯,常言說,君子愛財,
取之有道。你做的小買賣,一天也掙不了一壺酒錢,還不會算帳,家里有多少家業也撐不住
賠呀!"
董永說完,張老漢笑了。他心里不由得一陣歡喜,拉著董永問:"你是誰家的孩子?領我見
見你爹娘行嗎?"董永點頭答應,領張老漢到他家了。張老漢見了董永的爹娘后,笑著說:"
你們真有福气呀,攤了這么個懂事的好孩子,能給我一半嗎?"董永的爹說:"老兄過獎了。
衹是我就這一個孩子,你說要一半,怎么給你呢?"
張老漢不慌不忙地說:"常言道,一個女婿半個兒。咱結成兒女親家,你不是給我半個兒了
嗎?"
董永的爹聽出張老漢話中有話,就說:"承蒙老哥錯愛,請把話挑明了吧!"張老漢看董永一
家都是實在人,就坐下把閨女找親的事說了。說完后,他嘆一口气,又說:"為了找一個稱
心的好女婿,我賣了好几天油,賠了不少錢。直到今日,我總算找到了。我的錢賠得不冤枉
,如老兄看得起我,咱就結為兒女親家。"
董永的爹看張老漢也是實在人,很是對脾气,又聽張老漢說的都是真心話,就說:"如老哥
不嫌棄的話,我就高攀了。請問,令愛今年貴庚多少?"老漢報了閨女的年歲,董永的爹說
:“我家孩子也是一十八,与令愛是同命人。同命人結親不般配,請老哥三思。”張老漢一
聽著急了,臉紅脖子粗地說:"同命人,喜盈門,這是大吉大利的姻緣。再說,孩子也不小
了,結了親,看個吉利日子讓孩子過門,咱當老人的就了去心病啦!"
董永的爹聽張老漢一說,心里不愿意也不好意思說不行了。兩個人坐下說話,越說越投机,
越說越親近。最后,兩個人當場把這門親事訂了下來。董永的爹給孩子定下了終身大事,心
里很高興,就叫董永的娘打酒炒菜,他們倆親家要好好地喝一壺。
張老漢沒想到給閨女找了這么個好婆家,心里很是高興,很痛快地喝起酒。太陽偏西的時候
,張老漢起身回家。臨走時,他和董永的爹商量,等冬天給孩子辦喜事。
董永一輩子找了兩個媳婦,張月蓮是他第一個媳婦,沒過門就死了,埋在董家的墳地里了。
董永討飯
董永從小就是個孝順孩子。八歲那年,遇上了賤年,庄稼里顆粒不收,家家戶戶都挨餓。屋
漏偏遭連陰雨,董永的娘又在這時病倒了。一家人咋吃飯呢?董永的爹地個大男人,不能出
門討飯吃。一家人不能等著餓死,董永挎個討飯筐子討飯去了。
董永從小念書,過的是吃不愁穿不愁的日子,乍挎個筐子上門討飯,咋也不好幵口。可不去
又不行,一家人就等他要些干糧吃。他挎著筐子從這個村走到那個村,從早晨走到晌午天,
一口干糧也沒要到。快黑天了,董永看著空空的筐子,肚子餓得咕咕地叫。他想起了生病的
娘和在家挨餓的爹,兩位老人一定盼他早回家,盼他要回干糧。眼下一點干糧沒要到咋回家
呢?他越想越傷心,一個人坐在道邊哭了起來。
|
|
董永在這里哭,惹來了一些人。人們問他為啥哭,他哭得更厲害了。后來,他把娘生病,爹
挨餓,自己要飯上不了門說了一遍。人們可怜他,都回家拿點干糧給他。從那以后,董永能
上門要飯了。
有一天,董永到了一個庄里要飯。進庄走了不遠,碰到了一個賣豆腐的老頭兒。董永站下了
,兩眼直直地看著豆腐擔子上那白生生的豆腐,鼻子一酸,眼里嗶嗶地流下了淚。
賣豆腐的老頭兒看見了,以為他看見豆腐饞哭了。老頭兒的心軟,嘆了一口气,用刀子從邊
兒上割下一小塊豆腐,來到他的眼前,對他說:"孩子,別哭了。我也是小本兒生意,繪你
這一小塊兒,吃了快去要飯吧!"
董永高興地赶忙接過豆腐,給老頭兒深深地施了一禮,說:"謝謝老伯,倘若我長大后能掙
到錢,一定想法報答老伯的大恩!"說完,他把那一小塊豆腐很小心地放在了筐子里。
賣豆腐的老頭兒愣了,他沒想到一個要飯的小孩子懂那么多禮節,也沒想到他能說也一些大
人話。
老頭兒打量打量董永,拉過他的手問道:"你是誰家的孩子?我手你饞豆腐,給了你那么一
小塊,你為啥不吃呢?還對我這樣感恩戴德呢?"
董永見老頭兒問,衹好把自己為啥要飯的事說了。他看老頭也是個好心腸的人,就接著說道
:"我年紀不,還不能靠力气去孝順爹娘。今日看見老伯賣的豆腐那么嫩,不由想丐了我生
病的娘。我娘生病,身子虛,可已好些日子沒吃菜了。我身上沒有分文,不能買菜給娘吃。
今日看見老伯的豆腐后,不知不覺流下了淚,可又不好向老啟齒。老伯惠贈,我可以孝敬的
娘了,這是您的大恩大德呀!"
賣豆腐的老頭兒聽完董永的話,眼圈紅了。他一把奪過董永手里的筐子,割下了一大塊豆腐
放進筐子里,沖董永說:"孩子,我賣豆腐賣了大半輩子,從沒有碰到一個人說買豆腐給爹
娘吃。你還是個小孩子,沒有錢,可你心里卻想著爹娘。你的孝心難得呀!你爹娘有你這么
個孩子,是前世積的德。我送給你這塊腐,你拿回去孝順你娘吧!"老頭兒說完,不等董永
再謝恩,他已挑起豆腐擔子,抹著眼淚走了。
董永愣了愣神,沖老頭兒的背影施了几個大禮,挎起筐子急急地回家了。
到家后,董永把豆腐拿出來,讓爹給生病的娘炖了一鍋,娘的胃口大幵,好好地吃了一頓飯
。她吃著兒子要來的豆腐,眼里流下了淚。董永看著娘吃飯了,笑了。
董永賣身
二十四孝圖中有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一個小伙子,父親死了后沒有錢給父親置辦喪事,自
己把自己賣了,這是任何人都難做到的。董永做了,成了古今人們稱道的大孝子。
那一年,董永的父親死了。當時董永家里很窮,沒有錢給父親辦喪事。可他又不忍心這樣埋
了,父親活著時受盡了人間的苦,死了后沒有壽衣,沒有棺材,讓父親這樣到陰間,有辱祖
宗臉面,自己也對不起父母的養育之恩。董永為難了,他甚至想到了死。可是以一想,自己
死了后,誰給父母的墳頭填土呢?誰給父母守孝呢?就是不管這些,自己死了后,父母在九
泉之下也是合不上眼的。
|
|
沒有辦法了,董永擦干了淚,出門去求親千友,想借錢給父親辦喪事。他跑了一天,兩條腿
几乎跑直了,可是沒借到一點錢。有錢的人家怕借給他錢還不了,不借給他。窮人家沒有錢
,自顧自還顧不了,沒有錢借給他。
董永一連在外跑了好几天,每天都是很晚才回家,右還是沒借到錢。晚上,他直直地跪在父
親身旁,一動也不動。他眼里沒有淚,淚早流干了。他不知道該求助于何人了。這時,衹要
有人能出錢幫他埋葬父親,了去了他的心愿,叫他咋報答也行。可是誰能幫他呢?人急了也
能想出急法子。就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他想走了有些人為了活命,賣了老婆和孩子。自己
沒有老婆孩子賣,自賣自身不是一樣嗎?自己的骨肉是父母給的,自己不能給父母盡孝了,
再把身体賣了孝順父母也是一樣的。要是有人買,他愿自賣自身,有賣身的錢埋葬父親,以
此來報答父母的恩情。
主意想好了,董永躺在父親的身旁穩很地睡了一宿。天明了,董永找了几根茅草,綁了小把
兒,插在后衣領里。他從這個集市來到那個集市,從這個村來到那個村,一連几天,沒有一
個問价錢。
這天董永又轉到了馬踏湖邊的李家庄。他從一家高門樓前走的時候,被一個攔住了。那人站
中他前邊,陰聲陽气地問:“你個人是做啥的?”
董永抬頭看看面前這個人,從穿戴和架式看,象是一個有錢的人。他以為自己遇到買主兒了
,赶忙低下頭,深深地施了一個禮,說:“請問大叔你買人嗎?”那個人愣了一下,問道:
“買人?你賣老婆還是賣孩子?”董永搖了搖頭,說:“我沒有老婆孩子可賣,是自己賣自
己。”“啥?你自己賣自己呀?”那個人聽了,仰頭大笑起來。等他笑夠了,才說道:“我
家老爺衹買處表漂亮的女人,從來不買男人。”董永气得狠狠地瞪了那個人一眼,轉回身就
走。這時,從高門樓里又出來一個肥頭大耳的人。他朝董永招了招手,說道:“慢走,我有
話要問你。”
董永站下了,心里抱著一點希望。
那個人嘿嘿地笑了几聲,說:“我一輩子娶了好些媳婦,可都是一些沒有用的東西,衹有一
個給我生了一個兒子。一個兒子很孤單,你如果愿意,不妨給我當個兒子。我就把你買下。
你看怎么樣?”董永的臉一下子紅了。一時間心里說不出是啥滋味兒。答應吧,明擺著是侮
辱他。不答應吧,又怕萬一真是一個買主兒。想了想,他把心一橫,反正是賣給人家,衹要
他出了錢真買,他咋說我咋做。董永正要幵口,衹聽那個人又說話了:“哎,你到底是愿意
還是不愿意?我李虎長了這么一大把年紀,還沒聽到過別人叫我一聲爹呢。你如果愿意當我
的兒子,就先叫我三聲爹,我聽聽親不親,你叫的親,我聽著順耳,錢多錢少不礙事,我就
買下你。”
不聽則已,一聽他說的話,董永心里呼地燃起了一把火,衹燒得他兩眼都發紅了。說了半天
,站在這時原來是仇人李虎呀!就是這個黑心肝的家伙,打死了生身母親,逼死了未婚妻子
張月蓮,又買通了官府,讓他家吃了冤枉官司,官府還打斷了父親的雙腿,賠上了全部家產
,還落了個家破人亡。要不是他,自己怎么能落到這步田地呢?真是冤家路窄,眼下又碰到
他了,他還在取笑自己,這口气能咽下去嗎?董永越想越一气,兩眼都气得發紅了。他渾身
气得哆嗦,牙咬得咯吱咯吱地響,回過身子,朝站在台階上的李虎一步一步地走了過去。李
虎看看走近了的董永,發現他瞪圓了的兩眼里好像要噴出火苗子。嚇得他向后倒退了一步,
有几分心虛地說:“你要做啥?有話站在下邊兒說!”李虎的話音剛落,大門里又出來了兩
個膀大腰圓的漢子。走過擋住了董永。董永好象沒看見,忽然像瘋了一樣,從兩個人中間闖
了過去,一頭把李虎撞了個四腳朝天。董永正想扑過去狠狠地咬他几口解恨,那兩個漢子轉
身把董永抓住了。兩個人這個打一拳,那個踢一腳,不一會兒就把董永打得不省人事了。李
虎看了看躺在地下的董永,朝那兩個人擺了擺手,說:“把他拖到庄外,扔到路旁的水溝里
。有人問,就說他是賊,進來偷東西,叫你倆抓住了。”那兩個人答應著,赶忙過來,把董
永架起來走了。到了庄外,兩個一叫勁兒,把董永扔到路旁的水溝里了。
天很冷,溝里的雪很厚。不一會兒,董永又醒過來了。他不知道自己是怎樣到了這里的,就
象做夢一樣。過了一陣,他才想起了在李虎有的大門外發生的事。
他咬著牙撐起身子,一下一下地從下邊往溝崖上爬。費了很大勁,他到底爬上了溝崖。他坐
在雪地上喘了一陣,忍著渾身的疼,要再去找李虎拚命。
剛走了几步,他又站下了。就這樣去找李虎拚命嗎?他家里那么多人,去了不是白白地送死
嗎?再說,自己死了算不了啥,可是父親啥,可是父親怎么辦?誰去替自己盡孝呢?想到這
些,,董永咽下了一口冤气,慢慢地回頭往家走去。直到天很黑了,他才趔趔趄趄地回到家
。進屋后,他點上火暖和暖和身子,又上炕跪在父親的尸体旁,說道:“爹,不孝兒對不起
你。我自賣自身几天沒賣得了,還受了咱的仇人李虎的欺負。你老人家躺在家里已好几天了
,讓你受委屈了。”
董永說完,扑到父親身上哭了起來。
苦命人什么時候也是命苦。董永自賣自身沒人買,碰到仇人李虎還差一點搭上命。直到后來
,他讓傅家庄的傅員外買去了成全了人的孝心。從那時起,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就一代一代
地傳下來了。
董永守孝
在博興城南几里地,有一座古城遺址。早年,這座城叫蒲姑城。
蒲姑城住的國王,叫妙庄王
。妙庄王有三個閨女,沒有兒子。他的大閨女和二閨女都出嫁了,身邊衹有三閨女沒出嫁,
人們都稱好為三皇姑。
有一年,妙庄王身上突然長了一個人面瘡,有鼻子有眼,疼得妙庄王死去活來。妙庄王是個
治國安民的明君,他長瘡后惊動了神仙。一天夜里,神仙托夢給妙庄王夫妻和三皇姑,說要
想治好人面瘡,需要用活人的雙手和雙眼做葯引子,吃下葯就好。
|
|
第二天,三皇姑真的剁下了自己的雙手和挖出了雙眼。讓人給父王送去,她到香山寺出了家
。妙庄王吃下了閨女的雙手和雙眼做葯引子的葯后,真的治她了人面瘡。他為了報答閨女,
封三皇姑為"全手全眼佛"。三皇姑一聽父王封她為佛,心里一時高興,錯把"全手全眼佛"聽
成了"千手千眼佛"。回寺后,她的眼里長出了手,手里長出了眼,真的成了"千手千眼佛"了
。這個"千手千眼佛"是個孝女,她也喜歡世上的孝男孝女們。
有一年,董永的父親死了。董永為了埋葬父親,自賣自身。這事"千手千眼佛"聽說了。當時
,董永正在父母墳前為父親守孝,可巧"千手千眼佛"看望父母從此路過。
董永為父親守孝,在父親墳前搭了一個草棚子。他白天打掃墳前的土,夜晚就在草棚子里睡
覺。三年的時間,說起來好說,可真正做起來就難了。董永守孝,沒有飯吃,衹好到近處的
村里要點東西吃。夏天,蚊子成群結隊地飛進棚子,把董永的身上都咬爛了。冬天,北風呼
呼地刮,草棚子不擋風,凍得董永黑夜睡不著覺。前面說過"千手千眼佛"從這里路過,知道
了在這里守墓的是董永,也知道董永受了多少人間的苦。她被董永的孝心感動了,沖著董永
了草子吹了一口仙气。人那,董永住的草棚子能擋風了,能遮雨了,能隔寒了。
冬天,草子里暖烘烘了,別處的草早就枯死了,草棚子的草還不死。幵春時,別地方的草子
不發芽兒時,這里的草已長的很高了。
夏天,外邊熱,草子里涼嗖嗖的。別處的蚊子成群結隊地飛,這里卻沒有一個蚊子。
董永給父親守孝的事過去了很多年了,可是他守墓的地方還在。每年正月里,別的地方雪還
沒化,這里的草已發芽了。常有很多地方的人們去看稀奇。
有一年,一個人在董永守墓的地方种了玉米。快熟的時候,他怕有人來偷他的玉米,就天天
黑夜到玉米地里睡覺。黑夜蚊子很多,把他渾身都咬爛了。這個人的兒子還不大,可是看到
爹那樣子,心里很不是滋味,非替他去看玉米不可。說來也怪,這個孩子黑夜在玉米地里睡
覺時,他睡覺的地方沒有一個蚊子。明天了,他看看身上沒有一點地方被蚊子咬過。人們都
說孝子幫孝子,那是董永看這孩子孝順,就把自己為父親守墓的草棚子借給了他。
還有一年,一個小伙子和娘過日子。過年了,小伙子沒錢給娘割肉吃,沒人面給娘包餃子吃
,覺得對人起娘的養育之恩,沒有臉再活在世上見人。晚上,他趁沒人的時候,拿了一根繩
子,一個人偷著跑到村外去上吊尋死。他想上吊的那棵樹,可巧是早年董永為父親守墓時栽
下的。小伙子坐在樹下哭訴了一陣,拉過拴在樹枝上的繩子。不想他一拉繩子的時候,樹上
嘩嘩地落下了很多錢。小伙子不尋死了,脫下衣服把地下的錢包了起來,拿回家孝順娘去了
。孝子幫孝子,這是董永看這個伙子很可怜,幫助了他這么多錢。
兩千年過去了,董永給爹守墓的地方還有,并且出了很多稀奇的事,大都是董永幫助孝子的
事。直到現在,這里的人都特別孝順老人,人們爭著當孝子。如果哪一個人孝順父母,別人
都瞧不起他,讓他在人們面前頭了抬不起來。傳說如果誰有急事要做,沒人給照看孩子,把
孩子放在董永的墳前就行。孩子乖乖地玩,不哭不鬧,衹圍著墳的四周玩。衹是有一條,送
孩子的人一定要是孝子,不然也是不靈的。
還傳說要是哪個孝子沒錢花了或是急等著用錢去買東西孝順父母,衹要到董永的墳前求求董
永,第二天就給你准備好你所需要的錢。但也有一個條件,這錢是借的,用完后你心須再還
上。要是不還,以后也就不靈了。以上這些事,已過去很多年了,現在有時還出現,有些事
還和過去一樣。
董 永 遇 仙
漢朝時有孝子名董永,家世貧困。父親去世後,董永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財主裴員
外借錢埋葬父親。
喪事辦完後,他在前往裴員外家的半路上,在一老槐樹下,遇到一位美貌女子,攔住董永要
他娶她為妻。董永想起家貧如洗,就不肯答應。但女子意志堅決,表示願意與他同甘共苦。
董永無奈,只好答應。以槐樹為媒,結為夫妻。
|
|
於是董永與女子一同到裴員外家工作清還債務。女子心靈手巧,織布如飛,日夜不停做工,
只用了一個月就織了三百尺細絹,還清了財主的債務。
在他們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樹下,女子辭別了董永。原來女子是天上玉帝的第七女兒七
姐。七仙女被董永的孝心所感動,於是下凡幫助他。玉帝給七姐的百日期限已滿,生離在即
,七姐含悲忍痛,不敢明言,路上用了許多暗示對董永示意;董永純真爽直,不解妻意。在
冷酷的天條與玉帝的壓力下,七姐為保全董永生命,保全腹中胎兒,忍痛道出隱情。這對恩
愛夫妻,在槐樹下慘痛割別。
七姐走時還指點董永把一夜間織出龍鳳錦獻給朝廷,才訣別而去。董永依計行事,被皇帝封
為“進寶狀元”。后來七仙女下凡送子,在董永游街慶賀的時候,再度出現,把一個男嬰交給
董永,隨后又揚長而去。
此子(名董仲舒)長成后思念母親,并向嚴君平求卦。先生指點迷津,終于使仲舒見到母親
。道士嚴君平指點道:“難得這般孝心。我与你說,可到七月七日,你母親同眾仙女下凡太白
山中采葯,那第七位穿黃的便是。”仲舒探母親歸來后不久,董永去世。董仲舒后來被上天封
為鶴神。
但有學者指出:儒學家董仲舒是西漢人氏,而董永是東漢人氏,兩人不可能是父子。
另有傳說,董永賣身葬父,賣到博興縣城南錦秋湖(麻大湖)邊傅家庄傅員外家。傅員外衹
有一個十六七歲的女兒。傅小姐大門不出二門不進,成天由丫環陪著在后花園的繡樓上念書
、寫字、繡花。一日董永干完活,划船時竟到了后花園。傅小姐早就聽說董永是個孝子,今
天從繡樓上看見他,就有了愛慕之心。傅小姐見董永看著繡樓發呆,就在手絹兒上寫了一首
詩,包上石頭,扔到船邊的水里。董永一愣,赶快撈上來一看,上面寫著一首詩:“手拿石
頭擊中流,一聲震破湖中秋﹔千條萬線結成眷,萬顆明珠我不收。”
董永看完詩,羞得紅了臉,心里卻高興。他見水邊有棵老槐樹,就摘了些槐葉,寫上字,用
荷葉包起來,放在水里,順水漂流過去。傅小姐撈起荷葉,連起樹葉來一讀,也是一首詩:
“茶飯雖香也無味,一片相思隨流水﹔千條萬線結成眷,槐葉石頭當紅媒。”以后,他倆就
不斷用槐葉石頭表達心意。過了一年,傅員外給女兒找婆家,多么好的主她都不應。傅員外
看出女兒的心思,又覺得董永是個大孝子,人老實,脾气好,就招他做了女婿。一年后,傅
小姐生了一個兒子。董永与傅小姐恩恩愛愛,孝敬老人,日子越過越好。
董永故里
人們出于對董永“孝行”的贊頌和愛戴,各地的“董”姓后裔都以有這樣一位光榮的祖先為
榮,這就造成他的籍貫、故里出現了不同的說法。但是統而觀之,上述省外各地“董永故事
”和“董永遺跡”,都存在著內容要素和情節鏈條殘缺不全,無法自圓其說的疑點和漏洞。
董永是一個以“孝行”著稱于世的普通百姓,所以關于他的确鑿資料并不很多,但人們仍然
可以從“彈詞、寶卷”和“小說”作品中,窺見有關董永籍貫故里問題的珠絲馬跡。如在清
代“彈詞”中有,“家住祝州府萬陽縣普州村”“原來就是普州村上之董永”等語。
|
|
這里所說的“萬陽縣”和“普州”,實際上就分別是今日“萬榮縣”和運城地區的古稱“蒲
州”,關于董永所在的村庄,在宋、元話本《清平山堂話本》所輯《董永遇仙記》里有“話
說東漢末年,去至淮安府潤州府丹陽縣董槐村”等語,這里所說的“董槐村”實際上就是由
現在萬榮縣皇甫鄉“董”姓聚住的“小淮(槐)村”訛傳而來。這些“淘沙瀝金”的發現,
可以作為“董永故里”就是萬榮縣小淮村的旁証。
通過“董永故事”的“文化尋根”,人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兒女對祖先的深摯怀念,對
孝行美德的歌頌贊美,對文明道德的推尊崇拜,對幸福愛情的向往追求,對高尚人性的謳歌
熱愛之情﹔更可以体會到中國各地華人之間永恆的骨肉相連、密不可分的血緣和感情聯
系,這就更國彰顯出“董永故事”廣泛傳播的巨大思想文化意義。人們可以由此堅定不移地
相信﹔古老而文明的中華民族,如同一株深深扎根于大地沃土這中,在任何狂風暴雨面前都
屹然挺立的參天大樹,永遠枝葉蓊郁,永遠高大挺拔,永遠生机勃勃,永遠欣欣向榮。
|